生病吃藥司空見慣,有的選擇西醫(yī)有的選擇中醫(yī)。然而,由于對民族文化缺乏自信,中醫(yī)逐漸論為養(yǎng)生保健的“代名詞”。中醫(yī)發(fā)展動力不足,除了其他因素之外,“代煎中藥”也是一大原因。它使患者浪費金錢,也會一定程度降低藥效。
眾所周知,中藥一般要先用涼水浸泡半個小時以上,讓中藥飲片充分吸收水分之后,用浸泡過的水煎(不必換水),先大火煮開再調小火保持沸騰狀態(tài)15~20分鐘即可。
如此反復可以煎兩到三次,將所得的藥汁混勻了分次服用。然而代煎中藥由于藥物的性狀,藥方的差異,病癥的不同,煎藥工的責任心以及煎藥機自身的缺陷等等因素,弊端不可避免。
代煎中藥是指為那些因為治療疾病需要服用中藥湯劑而又不會煎藥、怕煎藥,嫌麻煩、圖省事,或者怕煎出的藥味影響到周圍的人等,而提供代為煎藥的服務。
從事中藥調配、中藥代煎工作多年的專家,由于工作性質、工作實踐看到了代煎中藥的弊端。
代煎中藥大多只煎一次,中藥一般至少可以煎2~3遍,這無疑是浪費藥效,患者等于只吃到了一半的藥量。
以通常一副藥煎兩包,一包以200ml計算,通常七劑藥只需要2800ml的藥量就可以包裝14包了。
如果再煎第二遍湯藥量是會增加一倍多,而顧客只需要14包藥量,怎么辦?勢必要濃縮,如果這樣的話,煎藥的時間加長,濃縮藥汁耗時耗電,耗費人力物力,成本增加,再加之代煎的人很多,重復煎不現(xiàn)實。所以,很多患者只喝到一半的藥量也就不難理解了。
其次,有些方子里,醫(yī)生會開淫羊藿、荷葉、伸筋草、夏枯草之類,這些藥分量輕,體積大,一劑藥開30克的話,7劑藥就210克,有些更多,更不要說方子里還有其他藥了,這樣一來,7劑藥放進煎藥爐里可謂是填得滿滿的(有時甚至還裝不下)。
有良心的商家會濃縮藥汁,但要開著鍋蓋白煮五六個小時,其耗電量很大。若按代煎一包藥1塊錢計算,成本都不夠。
疾病的性質,藥方的不同也決定代煎達不到理想效果。
比如,有些外感疾病,中醫(yī)采用“汗法”,這些藥以發(fā)汗解表為主,煎藥時間不宜過長,且宜趁熱服用,發(fā)汗效果才好,如果一連煎上7天等到吃的時候拿出來再像牛奶樣熱一下,怕苦的人還會加點糖,這阻礙了藥效。
另外,代煎中藥不遵古法,也影響了中藥的治療效果。
中藥飲片有草木、花朵、獸骨、礦石等。如龍骨、牡蠣、磁石、水牛角等,要先煎半個小時甚至兩個小時。再如烏頭、附子、半夏等有毒飲片需要先煎半小時以上以水解毒性。而細辛、豆蔻、砂仁、大黃、鉤藤等,宜后下,久煎則藥性全無。有些如人參、鹿茸、西紅花等,因為名貴宜另煎兌服。阿膠、鹿角膠、龜甲膠宜烊化沖服。
如果醫(yī)生在同一張方子里同時出現(xiàn)兩種以上特殊煎藥要求的話,代煎中藥很難兼顧。煎時間短藥效出不來,煎時間長藥效散失。
此外,工作人員為了保證能夠順利灌到14包藥,防止機器在灌裝過程中出現(xiàn)意外如漏液、封口不嚴等發(fā)生,往往不可能把藥量正好控制在2800毫升這個刻度上,往往會在煎藥桶里至少保留兩包余量的藥汁。
其中一包用來防止灌封意外,另一包藥汁用來沖洗管道。最終的藥汁有八分之一是不可避免要浪費掉的。
一些醫(yī)生知道代煎中藥的弊端,為了達到治療效果,往往會將劑量加倍,如此既保證了治療效果,又能夠得到“回扣”,但是造成了浪費,最終患者買單,患者認為中藥貴,砸了中醫(yī)的牌子,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。
代煎中藥也要看季節(jié)。自己煎藥,煎一服吃一服,可以說很新鮮。而代煎是一次把七天、甚至十天半個月的量都一次性煎好,放置久了,藥效會打折扣。
如果在夏天,還沒等藥吃完就已經變質了,吃了變質的藥對身體有可能造成潛在危害。
代煎中藥往往給了商家以次充好的機會。假如患者把藥帶走,一般藥房都會做到保質保量。
而代煎由于顧客看不到,就有可能發(fā)生以次充好,短斤少兩,甚至隨意代用的現(xiàn)象。
最后,醫(yī)生開的方子不是每次都對癥的,如果自己煎服,在服用期間出現(xiàn)不良反應,可以隨時調整。假如把7服、15服甚至更多的藥一次性都煎好了,中途再調整就不可能了,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。
上篇:
下篇: